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 科技日報︰科技創新,庫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

科技日報︰科技創新,庫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

  • 來源︰科技日報
  • 時間︰2024-09-20
分享到︰分享到QQ空間分享到微信分享到新浪微博

今年6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風蝕總量較2000年下降約40%,近10年(2011—2020年)北方地區春季年均發生8.4次沙塵天氣過程,低于常年同期的12.5次。

30多年前,庫布其沙漠風沙滾滾,赤地千里,不見飛鳥,樹木罕見。如今,這片沙漠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得到綠化,治理區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65%,生物種類達到1026種,沙丘高度平均降低25米;同時,“保衛黃河系統工程”實施,保衛了黃河幾字彎200多公里的生態安全。

“科技是庫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表示,“科學技術的持續創新,讓庫布其從30年前的‘死亡之海’變成了新時代的沙漠綠洲家園。因地制宜,科學推廣庫布其治沙技術至關重要。”

堅持創新是治沙成功的關鍵一招

30多年的綠進沙退,庫布其在防沙治沙中,用到了哪些黑科技?

“庫布其治沙過程中創新發明了在沙丘迎風坡2/3處水汽法瞬間微創打孔注水、用耐旱灌木點苗並快速水沖覆土等成套技術,發明創建了‘風沙樹’協同、以自然改造自然的治沙技術體系,十分巧妙,對防沙治沙、沙區環境恢復具有指導意義和科學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說。

為破解沙漠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等難題,庫布其還建立了全國沙漠生態大數據平台,精準實施治沙選種和種植規劃;研發了智能植樹機器人,實現了機器人集群造林作業,造林效率是人工的5倍以上。

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看來,庫布其治沙以自然為師,治沙植被主要采用疏林形式,目的是讓水滲漏到深層土壤補給地下水,這是水分剛性約束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今天的庫布其也已形成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旱生灌木種源基地,並建成了沙生瀕危植物灌木種質資源庫,收儲了1040種適應性強的種質資源,培育了治沙節水灌木拳頭種子100多種。

“庫布其治沙成功離不開大干苦干,但關鍵在于走出了一條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良性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創新探索了庫布其模式,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治沙事業高質量發展。在長期的防沙治沙實踐中,我們創新實踐了‘喬灌草181’立體生態治沙模式,這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生態治沙模式。”億利庫布其治沙科技負責人王文彪說,“灌木為主體,喬草為補充”,經過多年多次數據和實踐論證,庫布其得出了防沙綠化植物選種最佳搭配比例,即灌木80%、喬木10%、草(藥)本10%,即“喬灌草181”立體生態治沙模式。

科學推廣庫布其治沙技術至關重要

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6.81%。系統治理,應如何科學推廣庫布其治沙技術?

“因地制宜、科學推廣庫布其灌木拳頭種子技術對改善西部沙區環境治理十分有益,建議結合大學、院所科研力量,針對不同樹種、不同時期、不同培植來建設生態林。”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文說。

種子資源是品種創新的源泉,是沙漠治理的核心,更是綠水青山之本,金山銀山資源。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鄭勇奇建議,從科學理論上總結,從技術體系上提煉,從應用場景上發展庫布其種子資源,讓庫布其模式走出庫布其,走出全國。

“下一步,建議將生物工程技術在瀕危沙旱生灌木資源中進一步應用,通過創新思維、技術創新,突破育種瓶頸,盡最大可能保存優良灌木,為庫布其、中國乃至世界的沙漠治理作出更大的貢獻。”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劉果厚說。

與此同時,光伏治沙等創新實踐方興未艾。6月17日,《保衛黃河“幾字彎”生態光伏防沙治沙庫布其行動倡議》發布。“光伏治沙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最好的治沙方式之一,建議積極推進光伏治沙模式,讓黃河幾字彎地區在生態環境好轉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從日春說。(記者 馬愛平)

(受訪者供圖)

slitgacor | 下一页